在我们的头顶,纵横交错的架空输电线如同城市的血脉,日夜不息地输送着电力能量。你可曾想过,这些看似坚固的线路也可能“生病”?配电10kV、35kV架空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树木生长较高导致的树害、绝缘子污秽或劣化、变压器绝缘老化或劣化、柱上开关绝缘老化或劣化、避雷器老化或劣化、金具长期放电老化、线路覆冰、鸟害等大量导致线路跳闸的绝缘隐患,若不及时察觉,可能导致停电事故,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。
过去,检测线路往往需要停电进行,就像为了体检而让整条线路“停工”,代价高昂。如今,一种称为“配网架空线绝缘缺陷带电检测与定位仪器”的设备已经广泛应用。这类仪器是一系列专门用于在不停电的情况下,发现、诊断和定位10kV及以下配电网架空线路中绝缘子、绝缘导线、金具等设备存在的早期或潜在绝缘缺陷的专用设备的统称。它们就像是电力医生的“智能听诊器”,能在不停电的情况下,精准捕捉绝缘缺陷的早期信号,实现“边运行、边诊断”。
检测技术的科学原理
仪器如何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呢?其核心在于检测一种关键现象——“局部放电”。
当线路的绝缘部分出现缺陷时,其局部电场会急剧畸变,产生短暂的、能量极高的脉冲电流,这个过程就是局部放电。它虽然微弱,却是绝缘劣化最直接的“警报信号”,局部放电产生后将以高频脉冲的形式向架空线路两端传播,通过高频电流互感器检测异常放电信号。
精准定位:从“有问题”到“在哪里”
仅仅发现问题还不够,精准定位才是关键。现代检测仪器采用了先进的双端行波定位原理来实现精确定位。当一个放电脉冲产生后,它会同时向线路两端传播。设置在线路两端的传感器会精确记录下信号到达的时间点,由于放电点位置不同,信号到达两端的时间会有微小的差异。仪器根据这个时间差和已知的波速度,就能像卫星定位一样,计算出放电点的精确位置,定位到大致杆塔后,使用超短距定位来判断是否为该杆塔上设备放电,极大地缩小了人工排查的难度。
检测人员可手持设备在地面操作,或将设备搭载于无人机、巡检车,沿线路扫描,仪器便能通过软件实时分析并记录数据,快速确定异常放电点,并自动生成检测报告。
科技赋能,守护电网安全
带电检测技术,将电力巡检从被动应对的“定期停电排查”,提升到了主动预警的“动态智能诊断”新阶段。它不仅是电网运维方式的一次革命,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:大大提升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,显著降低了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运维成本,同时也让电力工人远离了高风险、高强度的登高作业。
下一次,当你仰望那些穿梭于铁塔之间的银线,或许可以想象,正有无形的“听诊器”在为它们默默守护,用科技的力量,确保照亮我们生活的电流,安全顺畅地流淌。
